EN
COURSE
課程分享
2016-10-19
大自然的玩具箱

前言
還記得小時候,當三五同伴聚在一塊兒,即使只是幾顆石頭、一些樹葉和樹枝,都能激盪出許多遊戲的點子。不管是用石頭畫畫、以樹枝製作彈弓、在沙地上玩井字遊戲,隨手撿來樹葉、泥土玩辦家家酒…等等,擁有豐富素材的大自然就像是一個玩具箱,無論何時何地,總是能提供無窮盡的資源,激發出無限的想像與創意。
那麼,當幼兒累積了與自然互動的探索體驗,從中提升感官能力,培養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像力之後,這些珍貴的能力與經驗要如何統整並持續運用於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呢?「藝術」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它能統整孩子的想法,連結各項學習經驗(Anderson, 2000);幫助幼兒形成感知,反映他們如何探索與形成對這個世界的概念;透過藝術,更能進一步提供孩子動手作的機會、促進他們的思考能力(Koster, 2005);鼓勵孩子發現、探索、試驗與創新,而這些技巧對創造力而言是重要的(Schirrmacher, 1988)。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大自然的玩具箱」主題方案,闡述一段幼兒如何在大自然的遊戲探索中,透過藝術課程的延伸統整,以創作呈現他們的概念與感受,將想像付諸於令人驚嘆的創造力實踐歷程裡。跟著孩子一起徜徉在充滿自然體驗與藝術創作的「童玩」之旅吧!




童玩資源分享
隨著童玩主題的開展,熊熊班的教室情境慢慢地轉換成以童玩為主的佈置。為了拓展孩子的視野,主題探索的起點就從孩子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各式玩具開始吧!
暘升:這是妹妹喝牛奶的鐵罐。 老師:鐵罐可以怎麼玩呢?
宥晴:可以當沙鈴。 暘升:可以滾輪胎。
一倞:我帶樹葉,和媽媽在兒童公園撿的種子。
顥禎:種子可以排字。
宥晴:這是去大雪山撿的松果。 暘升:松果可以變成陀螺轉。
除了彼此介紹、分享之外,孩子們還實際遊戲操作。不過當資源越來越多,孩子發現有些童玩並不適合在教室裡玩,例如:竹蜻蜓、竹槍、鐵罐…等等。
孩子:會打到別人、射到別人、吵到別人。
也因為如此,遊戲場域從教室擴展到了戶外。孩子們多了許多接觸戶外環境的機會。漸漸地,愛玩的孩子們在偌大的遊戲場中,開始將關注的眼光從手中的玩具物件、空間裡的遊樂器材,轉移到更自由開放的遊戲行為與大自然素材的嬉遊嘗試裡。



和大自然玩遊戲

來玩點不一樣的吧!
「在playground還可以玩什麼呢?」這個問題不僅成為孩子們討論的焦點,更挑戰著小小孩的觀察力與創意。
冠璋:可以玩大風吹的遊戲。
睿杰:玩跑步,看誰跑得比較快。 
睿廷:還可以玩梅花梅花幾月開。 祈佑:可以玩一二三木頭人。
凱丞:玩躲貓貓。
永湘:玩跑步。
顥禎:可以拿樹葉和樹枝在地上排形狀。 一倞:可以把樹葉拿來煮飯。
但是只有這樣嗎?孩子們實地搜尋了遊戲場裡的每一個角落,找到不少好玩的自然素材,還進行了許多身體遊戲,例如:影子遊戲、跳格子。
猶如發現新大陸的小小孩,在這次的體驗之後,越來越喜歡在戶外遊戲。不論是尋找自然資源進行扮演想像遊戲,或是發明各式創新玩法,大家都非常樂在其中。
為了進一步拓展孩子的自然體驗與遊戲經驗,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到學校附近的兒童公園進行戶外教學。對孩子來說,這裡有著許多的自然寶藏,很適合進行探索與觀察。孩子們在那裡蒐集了好多葉子、樹枝、石頭和種子,也在沙子上面畫畫、走迷宮。眼尖的孩子還看見了樹幹正在脫皮,以及一棵長得像一把傘的樹。孩子說:「可以在樹下躲雨喔!」回到教室後,大家將蒐集到的自然素材逐一進行分類,在細膩的觀察下,揭開了許多關於大自然的小祕密。
柏霖:樹葉的顏色不一樣,有的是紅色、綠色、黃色、咖啡色。
祈佑:形狀也不一樣,有一些是三角形,也有破掉的,也有正方形的。
睿廷:我發現有一些葉子一折就破掉了。 
顥禎:有些是枯掉的,有些沒有。
宥晴:如果葉子是咖啡色就是枯掉了,還是綠色的就是沒有枯掉。
永湘:有一些種子圓圓又扁扁的。 馨霓:它們的形狀都不一樣。
「這些自然素材可以拿來做什麼呢?」老師拋出了這個問題。在仔細觀察後,孩子一致認為可以作為創作的材料。那麼,就由孩子們一起合作、腦力激盪,看看經由排列組合之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的創意作品?於是噴火龍、蛇、蝴蝶和大象…,紛紛在孩子們的巧手與想像中,變成了一幅幅精彩的創作。
除了運用自然素材拼組出不同的造型,愛玩的孩子們還發明了許多有趣的自然遊戲,例如:丟種子、傳種子、釣魚、抽石頭、轉石頭、石頭疊疊樂、夾葉子。遊戲的畫面在幼兒的表徵記錄下,留下了一幅幅可愛又傳神的描繪圖像。

     


自然素材想一想

當孩子有了更多與自然素材的互動經驗之後,藝術課中,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之前至戶外探索以及在學習區裡創作的過程影像。透過再一次的觀看,一方面讓孩子觀察自然素材的質地與形狀,另一方面則讓他們更深入地思考,究竟還能運用這些素材進行哪些遊戲與創作?視覺的統整與開展,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更鼓勵小小孩表達自己的想法。
冠璋:我在玩烤肉。 煒軒:用樹枝炒一炒。 
冠璋:我的葉子是牛排,我們在開party。
老師:樹葉原本在哪裡?怎麼掉下來了呢?
守恆:風吹的。 睿廷:枯掉了。 
宥晴:冬天掉下來了。 老師:種子的殼可以怎麼玩? 
冠璋:可以變成鴨子的嘴巴。
守恆:變成河馬的大嘴巴,還有鍬形蟲的夾子。
睿廷:加上角就變成犀牛的形狀。
在自由的觀察聯想下,藝術老師邀請孩子們運用桌上擺放的自然素材和陶土,分組討論創作的主題,再由大班孩子帶領中班孩子一同創作。只見孩子們藉由感官的探索,從中發現素材的顏色、形狀、紋理、質地…,最後,結合兩種創作素材,將心中的想像形塑出來。於是海底世界的螃蟹和魚兒,或是動物園裡的大象和朋友們…,都在孩子們的創作中展現最鮮明的輪廓印象。
隨著經驗的累積,孩子更進一步發現自然素材也能與肢體結合,進行好玩的扮演遊戲。有時是手中的刮鬍刀、打掃時的吸塵器;或是變身為聖誕老公公背禮物的棍子…。看著孩子們興味盎然的樣子,老師也帶入了繪本故事《花草遊戲》來擴展孩子的視界,之後,再一起至校園裡尋找不同的花草枝葉,依循孩子眼中所看見的形象和腦中浮現的各式想像,分組創作出好玩的造型與遊戲。只見葉子變成了超人面具、別具特色的帽子,或是在一雙雙巧手下變成電風扇、蝴蝶,鍬形蟲、掃把也都成為創作主角之一喔!

  

葉子說故事

為了延伸孩子們對於自然素材的聯想與扮演興趣,藝術老師以班上主題課程正在探究的議題為基礎,利用照片帶著孩子們回顧教室裡的學習點滴。孩子們的印象都相當深刻,從自然素材發現的地點、設計的造型與實際扮演的過程都能一一細數。討論告一段落之後,藝術老師播放一部以葉子為主題的影片讓孩子觀賞。透過影片,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創作形式。
老師:葉子變成什麼了? 侑頡:變成人。 
亮妤:而且他會飛。 顥禎:裡面還有種子貓咪。
老師:最後葉子人去哪裡了? 冠璋:回到葉子的房子。
擬人化的影像帶給孩子們無限的想像空間,在接下來的創作時間中,老師提供了剪刀、白膠、各種葉子的圖片與4K西卡紙,邀請孩子們運用不同大小形狀的葉子圖片來進行拼貼創作。由於他們已經擁有足夠的先備經驗,因此都能觀察各種葉子的差異以及形狀特徵。不同於前次藝術活動所使用的真實素材,孩子也比較容易掌握、操作素材,隨意剪出不同的造型。


•更精彩、完整的內容請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7期》藝術課程
•四季文化官網:http://www.seasonbook.or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