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OURSE
課程分享
2016-10-19
經驗,不一樣的視界:水與植物的藝想空間

前言
Cadwell在其著作的《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中提到,我們應該培養幼兒階段的孩子們對於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去留意那些常常會被我們忽略掉而每天會發生的現象,並嘗試發掘其中的樂趣。若能鼓勵幼兒將生活經驗、藝術創作的素材結合在一起,便能保有並加強這種經驗,而不是讓這些經驗稍縱即逝(薛曉華譯,2000,頁83)。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對於腳邊的小草、城市中的花草樹木,或是每天從水龍頭那端傳送而來的清澈水流,都能夠懷抱著探索的熱情,享受著發現新事物的驚奇,那麼就帶著孩子們從感官的探尋,重新找到與身邊所有事物的連結關係吧!當然想要探索這個世界的奧祕,需要時間感覺碰觸、聽各種聲音、聞各種味道,這些感官知覺的印象才會深植在小小孩的心中。同時,透過藝術的形式,亦能讓孩子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發現,並且回應於所經驗到的事物。


和水玩遊戲

我看見「水」了!

在城市中,孩子有多少機會觀察日常生活中「水」的真正樣貌?對他們來說,水的形象大多是「從水龍頭中跑出來」以及各式「使用或飲用」的水,它的存在是那麼地令人感到習以為常。為了拓展孩子們更廣闊的視野、更敏銳的觀察力,學習感知生活中常出現的事物,老師帶著他們一起「玩水」,從游泳池打水仗、戲水、在水柱下感受噴灑而下的雨滴,透過觸覺與視覺的多重感官體驗,重新感受這些從水龍頭跑出來的水是如此地富有變化,有其不同的質感與形態。
藝術課堂中,老師準備了一條長長的塑膠布,邀請孩子們隔著塑膠布,一起和同伴體驗水的各種流動狀態。有時會有從上方噴灑而下的水柱或濺起的水花,有時是潺潺的水流緩緩地從塑膠布上滑落,有時水流匯集成小小水窪,短暫積留在透明塑膠布上頭…,不同的流動狀態盡在孩子的眼前呈現。在緊張又刺激的遊戲氛圍中,有人抱著頭、有人閉著眼睛,深怕水柱會灑在自己身上,但是卻又忍不住張開眼睛,留意著水的不同變化。
一開始有些孩子甚至不敢加入,漸漸地,愛玩的天性克服了那份膽怯,隨著越來越多孩子的加入,水的暫留痕跡清楚且鮮明地印入眼簾。在一雙雙小眼睛的凝視下,水的狀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印象詮釋。接下來的創作時間,孩子們運用了粉餅水彩,將當下最深刻的感受與觀察一一畫下來!

  

  


校園中的水管
校園的另一隅,孩子們在教室中研究著「水」和它移動的方式。至於校園裡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藝術老師帶著他們一起討論平日的用水經驗,也瀏覽了水從水龍頭流出來的各式圖像。大家決定實際走進校園,找找看哪裡有水的蹤跡?平時,對於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們,突然發現原來學校藏著許多水的運輸管道。舉凡教室外的牆角邊、樓梯間的水管管路、青草地旁的灑水器接頭、水池旁的木板地窖…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水的藏身之處呢!老師也帶著大家來到了平日鮮少有機會一探究竟的祕密基地,從一樓出發至頂樓找尋水的來源--水塔。這次的探訪經驗讓孩子們著實感受到水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它的運輸媒介--「水管」。創作時,孩子們運用藝術老師列印輸出的水龍頭圖像,重新回溯水的來源,水的運輸與管路連接的概念一一地展現在孩子的作品裡(例如:水從水塔來、大水管分道至小水管…),不過老師也鼓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自由地畫出各種創意路徑。在拼貼、簽字筆與水彩等複合媒材的運用中,孩子們的創作充分展現了烙印在他們腦中的感知圖像,以及富有童稚的各式想像。


小腳ㄚ與草地的相遇

尋找大自然

「大自然的夏天」主題開始了!藝術課裡,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走出教室,在校園中的各個角落,運用自己的五感,或是純粹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從眼中所看見的、耳朵所聽到的、手裡所觸摸到的、鼻子所聞到的,找出當下所感受到的大自然事物。孩子提到了雲、風、夕陽、葉子、大樹...,這些都是會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大自然好朋友。為了拓展小小孩更多的經驗,老師也帶著他們來到了植物園,以及周邊有著一片大草地的空間,接續大自然的探訪時光。孩子們馬上就發現了這裡的空氣很不一樣,還有各式各樣的樹木與植物,例如:長得很像溜滑梯、山洞的樹,以及有著不同形狀的葉子…等等。其中,最令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則是那片綠油油的草地,在老師的邀請下,孩子脫下了腳上的鞋子和襪子,開始瘋狂地一直跑著、遊戲著。跑到最後,大家發現自己的腳下全部都是「巧克力」,原來是小草上面的泥土。
藝術老師請他們摸摸腳底下,用身體不同的地方去感覺。孩子們就在這一刻發現,一眼望過去的小草,看起來雖然長得都很像,但是其實裡面藏了很多不同的小草在裡面,有的長得像Y,有的有著不同的顏色。
回到教室,孩子們嘗試在角落時間裡,重新回顧他們所看見的、感受到的大自然好朋友,並且透過創作,將當時的經驗感受一一畫下來。孩子們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們對於植物園裡各式葉子的大小與形狀,都有相當細膩的觀察,其中,有個孩子提到「小草可以長得比我還要高唷!」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明明在大草地遊戲的時候,小草遠比孩子還要小得多...。於是,藝術老師再度回到了那片大草地,拍攝了躺在大草原裡面的小草--那些孩子口中有著不同顏色或造型的小草。
接著,老師向孩子們介紹了英國藝術家Michael Landy一系列關於小草、樹苗的作品。這位藝術家想要向大眾闡述的是,城市裡的小草很渺小,它不容易被人看見,就像是一些辛勤工作的人們隱蔽在城市的角落裡…。這位藝術家常常在散步的時候,發現腳下有些新長出來的小草,他會把它帶回家,以繪畫創作來呈現小草最為細膩的姿態。介紹了這些藝術作品後,老師便帶著孩子們一起瀏覽補拍的植物園小草圖像,除了之前孩子們提到的種類之外,還另外加入了不一樣的小草圖片。小朋友看了之後,對於草地裡的祕密感到越來越好奇,他們還發現風吹來的時候,小草好像是在跳舞一樣。
到了創作時間,藝術老師請孩子們畫下自己的小腳,再把小腳創作剪貼在另一張圖畫紙上,想像當小腳和小草相遇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畫面?於是,植物園裡與小草互動的經驗一一被喚回,只見有些孩子的小草是在腳底下長出來的,有些則長在腳上面,有些孩子的小草呈現出排列的概念,各式各樣的小草造形都很不同呢!

 

小草寫生
由於孩子提到小草生長的時候會一直動,好像跳舞一樣。至於「小草為什麼會跳舞呢?」有的小孩認為是風吹的原因,有人覺得它很柔軟,可以彎成像溜滑梯一樣…。之前的課堂中,老師先以格放的視角,引領孩子近距離的觀察小草;這一次則是以漸進拉遠的鳥瞰角度,將孩子們的視野往上延伸,觀察眼前的一株株小草如何形成一大片草原,並且呈現出跳舞般的姿態。這時,老師也帶入了作品賞析,邀請孩子們從梵谷等藝術家的作品線條表現和變化,以及相關圖像的瀏覽,看見小草所擁有的生命力。孩子們覺得有些很像火焰、有的像水…,小草跳舞的樣子也不一樣。 
後來的藝術課,老師也請孩子們自己帶來一株小草和大家分享,並重新回顧藝術家Michael Landy的作品,如此一來他們對於小草的造型觀察就會有更多的想像。課堂中也擺放了一些放大鏡,幫助孩子們能夠看到更多的細節。這時,孩子發現不同的小草有不同的特點,例如:狗尾草可以黏住衣服,有些小草長得像滿天的星星,含羞草則可以拿來玩遊戲。另外,班上有一位小朋友分享了一本關於蒲公英的書,孩子們對於會飛的絨毛也相當感興趣。於是,接下來的小草寫生,孩子都相當專注,結合過去的舊經驗以及眼睛所看到的,來進行描繪創作;不過,他們在線條的表現上比較無法掌握粗細,老師決定在下一堂課中,挑選一些較為特殊的小草,帶著孩子們去看更細部的地方。
孩子提到有些小草的葉子是長在下面的,好像會把腳蓋住;或是有長長的一根往上長;又或者是一節一節的長出去、用爬的;還有長出很多葉子的小草;其中有一種銅錢草,他們覺得翻過來的樣子就像吊單槓,也像所有的小草正在手牽著手!彎彎的小草在孩子的想像裡,也變成了馬路上一根一根的紅綠燈。
考量之前進行小草描繪創作時,孩子們無法掌握線條的粗細,這一次,老師提供了容易塑形的陶土素材,讓他們分組創作。慢慢地,班上的新生對於那麼小的小草漸漸產生興趣,也越來越投入主題的探究,和其他小朋友有了較多的互動,例如:在比較小草的高矮或是牽手姿態時,都能和其他同伴一起模擬。
而天生就是小小藝術家的孩子,會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小草的葉脈結構,其中一組孩子想要創作捲捲的、長得像蛇的小草;另一組的孩子用陶土捏塑了可以沾黏在衣服上的狗尾草,還會一起接力讓小草延展出去。老師也在課程活動中,鼓勵孩子們用身體去感覺,透過遊戲情境的揣摩,把自己當作是一株小草。有一次,在遊戲場的樹蔭下,有個孩子還作勢抬起了腳,做出了「攀爬」的動作,原來他把自己想像成小草囉!


小草狂想曲
有一天,孩子發現學校高高的屋頂上面,竟然也有小草長出來。
孩子:「應該是被風吹過去的,是種子然後被風吹過去。」
藝術老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大家陸續猜想「應該是水沖到那裡」、「可能是被小鳥咬到種子,然後就飛過去丟下來…。」為了在往後的課程中先留下一些線索,老師不直接與孩子討論「種子傳播」的概念,反而給予無限的思考空間。
藝術老師:「那你們覺得小草可能會從哪些地方長出來?如果你變成小草的種子,你想要從哪些地方長出來?」
孩子們開始回想起在主題探究時,細細的牆壁縫也會長出小草呢!另外,老師也播放了小草從各種地方長出來的圖像,例如:拖鞋、車子、沙發、電腦鍵盤、烏龜的背上、綿羊的身上…等等,這些顛覆思維的想像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藝術老師邀請他們將自己想像成是一顆種子,想要飛到哪裡?住在哪裡都可以。這一次的創作素材則是運用彩色油土、簽字筆、白色珍珠板以及孩子的大頭照輸出圖像,就由創作開始,一起展開有趣的小草移動之旅吧!
作品裡,只見孩子飛到掃把上,準備去掃地了;有的孩子連結了之前研究銅錢草生長姿態的經驗,手牽手將車子圍起來了;有個孩子把自己變成了巫婆頭上綠色的頭髮…。小小孩豐富的想像力讓平實無奇的小草成為了一個個主角,小草不再只是生活中一片片草綠色的背景,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一份子。



•更精彩、完整的內容請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8期》藝術課程
•四季文化官網:http://www.seasonbook.or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