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OURSE
課程分享
2016-10-19
兩人三腳玩遊戲:從身體遊戲開啟小小孩的社會互動



前言
每一次的主題方案啟動,除了考量孩子的學習探究興趣,教師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為每一次預備啟動的課程,找到它背後應該被探討的意義?以及成人是否看見了孩子的學習需求?而不僅僅是認知的純粹教授,亦或是讓孩子樂在其中的一連串活動帶領…。「學習目標」的訂定,是方案教學歷程中相當重要的元素!它能在極具彈性的課程模式中時時刻刻提醒著教師:別忘了教學的真正本質與課程發展的精神,否則將讓教學呈現漫無方向的探索,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學習是什麼?
在這一次的「兩人三腳玩遊戲」創意課程報導中,故事的背景來到了「童玩」主題課程發展前期,當小鹿班的老師觀察了班上孩子們在接觸了各式讓他們感興趣的童玩後,逐漸將焦點放在跳格子、腳的遊戲、兩人三腳的學習探索時,小小孩嬉遊時的自我意識,常常帶來許多同伴之間的口語爭吵。這讓老師審慎地思考決定:孩子非常需要建立一種「合作」的人際互動關係。有了這個核心目標,孩子們開始走向了合作遊戲的故事發展情節~


社會人際互動的重要性
「不對啦!要先這一腳再換這一腳。」「都是你走太慢,才會跌倒。」
「我覺得要這樣綁!」「才不是,是這樣綁…」

小小孩的遊戲互動中,「爭吵」是帶領他們走向友誼與合作的過程之一!社會心理學理論提出:孩子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社會認知衝突以及人格衝突的自然型態。這些衝突來自於不同的行動、期待和想法,卻對於改造個人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具有正面的作用,也是一種健康的發展刺激。由於這種互動少了權威的束縛,也沒有強烈的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孩子們會很積極地尋找衝突的意義,體驗它的迷人之處,進而欣賞這種經由探索而得來的學習創意(引自馬拉古齊,2000)。認知衝突能夠讓孩子了解什麼是相反、不一致和差異,成人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合作式的協議來尋求解決的辦法(引自馬拉古齊,2000),幫助他們與同伴交換意見,擴大自己的視野、不再以自我的觀點看世界。「互動」即是一種辯證的過程,能帶領幼兒脫離自我中心的思維(漢菊德,1998)。
因此,方案教學相當強調幼兒之間的「合作互動」,這能提供讓幼兒發展領導技能的情境,以及學習如何共同合作,使用溝通與問題解決的技巧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這種堅韌性的技能將能延伸到教室以外應用(林育瑋等人譯,2005)。當老師朝著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方向,設定了期待孩子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目標時,所有的教學行動便就有了清楚的前進方向!課程,將從這一個小小目標開始擴展。


好玩的校園
開學了!每到了這個關鍵時刻,學校都會規劃適合的主題,期待能讓即將迎向下一個學習階段的孩子,帶著雀躍的心情迎接全新的學習,更希望可以讓剛入學的小小孩喜歡來上學。「童玩」主題方案的啟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承載著極為重要的任務。

遊戲與場域
主題一開始,老師帶著小鹿班的孩子一起探索學校裡究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藉由大班孩子的帶領與討論,中班孩子們開始對好玩的校園產生了好奇心。童玩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在生活之中,漸漸地,對於不同環境場域中可以進行哪些遊戲?孩子們都非常有概念呢!而這些經由對於環境與遊戲的感知連結所產生的校園遊戲經驗,都一一地呈現在藝術課的討論回顧與幼兒的繪畫創作中。例如:戶外遊戲場可以玩丟球,沙坑可以玩沙子,三樓的戶外遊戲場可以玩竹蜻蜓、跳格子……。

教室裡的跳格子遊戲
經過了一段嬉遊時光,當老師嘗試統整這些日子以來的遊戲經驗時,孩子卻提出了顛覆場域的有趣想法:「跳格子也可以在教室裡玩呀!」「教室裡可以玩哪些東西呢?」孩子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童玩,也透過學習單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每天的早迎與團體活動時,大家輪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其中,孩子覺得在教室裡「貼地線跳格子」應該很好玩,他們還分組設計了不同的地線,互相分享彼此的想法、激盪有趣的玩法,例如:單腳跳、雙腳跳、單人跳、左右腳交換跳、牽手一起跳、搭火車跳、邊猜拳邊跳、貓咪跳、青蛙跳…等等。對於其他人所提供的玩法,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一嘗試。簡單的遊戲,沒有了既定的遊戲規則,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所賦予跳格子遊戲的最新遊樂形式。

  

戶外的跳格子遊戲
雖然在教室裡跳格子很好玩,不過孩子們仍然喜歡到戶外遊戲,尤其每當經過假日的思索之後,都會迫不及待地提出更多新遊戲,因此老師帶著大家再度來到三樓戶外遊戲場。舉凡老鷹捉小雞、影子遊戲、捉鬼、葉子遊戲、藏石頭、比力氣、跳格子…等等,都含括在遊戲清單中。經過比較之後,孩子們覺得「跳格子」還是在戶外比較好玩,因為空間比較大,大家可以一起玩,而且比較安全、不會太擠。
於是孩子們帶著粉筆來到了三樓,分組畫出各具創意的跳格子!只見他們卯足了全力,分別完成了「馬路跳格子」、「火箭跳格子」、「火車跳格子」、「形狀跳格子」…等等。經過試玩之後,「馬路跳格子」獲得了最多人的青睞。孩子:「可以轉圈圈變來變去、路很多條可以接出去、很多數字可以跳、有兩個通道可以這邊跳到那邊。」 
藝術課裡,為了延伸班上主題課程的探討,老師特別收集了有關於「跳房子」的遊戲圖像,並且讓孩子們一邊瀏覽平時玩跳格子時的照片,一邊討論下列問題:
「為什麼戶外要用粉筆畫?」 「幾隻腳跳格子?幾個人玩?」「哪裡有可能有跳格子?」 「為什麼要在很大的地方玩?」
具有足夠遊戲經驗的孩子都能提出他們的看法,包括跳格子可以和很多人一起輪流玩;如果地方太小就沒有辦法畫格子了;跳的時候可以是單腳也可以是雙腳,也可以學青蛙跳、袋鼠跳、兔子跳……。
老師鼓勵孩子們將這些好玩的遊戲經驗透過藝術的形式創作出來,於是在卡典西德與西卡紙的素材結合下,孩子們設計了專屬於自己的跳格子遊戲。另外,在接續的藝術課堂中,孩子們也畫下了自己跳格子時的經驗圖像。只見每一幅創作中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彷彿遊戲的經驗是那麼地快樂且多采多姿,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畫中都有好朋友一起玩耍呢!


一起來玩跳格子

跳不停的小腳ㄚ
孩子們後續也展開了一連串探索「跳格子」遊戲的學習活動,像是有人用粉筆畫的格子太小,聰明的孩子想到了用腳量大小後再畫下來;另外,校園裡的每個地方都可以玩跳格子呢!不管是地墊上的格子、陽光舞台上一塊一塊的木板、鋪石子地上嵌入的方形大石塊…,處處都是跳格子的好地方;孩子們更就地取材,隨手撿拾起樹枝、樹葉、小石子,就能排列出各種形狀的跳格子;校園的各個角落裡找到的大小輪胎、圓形地墊…,只要稍微排列組合、腦力激盪,都能變成跳格子遊戲;戶外教學時,用小石子排一排、跳一跳草地上的石頭、在沙地上畫一畫…,到處都是孩子的「跳格子樂園」。

   

學習區延伸活動
那麼如何從遊戲的探索延伸至角落的學習呢?益智區裡,透過七巧版、九宮格賓果遊戲、橡皮筋釘板等等教具的操作,孩子們對於跳房子的形狀與空間,有了更清楚的概念、更敏銳的觀察,能進一步地發展空間智能,感覺遊戲場域的視覺空間,將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增進對於空間的想像力;老師也帶入了各式棋類,藉由遊戲規則來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搭起學習的鷹架,增進對於跳格子玩法的多元思考,數理邏輯智能便能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地發展,孩子學會了從中找尋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增進思考與推理能力,了解跳格子遊戲是如何運作的。
藝術工作區裡,不一樣的跳格子創作,素材可以是橡皮筋、也可以是義大利麵,又或者是陶土,這些都能在不同的排列組合下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另外,孩子們也在這裡延伸了藝術課中以卡典西德黏貼跳格子的創作活動,藝術美感及創造力都能在素材的提供以及鼓勵創作的空間中得以培養展現。
裝扮區裡,孩子們則是持續進行著地線跳格子遊戲,藉由不斷地嘗試與創意激盪,各式各樣的玩法都能在這裡一一實現。

 


•更精彩、完整的內容請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8期》創意課程
•四季文化官網:http://www.seasonbook.org/index.html